7月20日,贵阳孔学堂夏季论辩大会在孔学堂举行,围绕“龙场悟道辨析——阳明洞还是玩易窝? ”主题,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副院长钱明、贵州大学阳明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明、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副院长任健、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兼哲学系主任张新国展开论辩,龙冈书院名誉院长汪建初担任学术主持。
公元1508年,王阳明谪贬贵州龙场驿期间完成思想突破,史称“龙场悟道”。关于悟道具体地点,学界存在“阳明洞”与“玩易窝”两种主流观点。本次论辩旨在深化对阳明心学诞生历程的理解。
展开剩余84%张新国通过梳理王阳明赴黔诗文,解析其心路历程。他指出,从“行藏无用君平卜,请看沙边鸥鹭群。”赶赴龙场的决心,到“客途孤寂浑常事”坎坷路途中的享受,在来龙场的路上,王阳明的为己之学在一路的访古结友中不断沉淀精进。入黔后,王阳明更是发出“穷途还赖此心存”的感慨。初抵龙场时,王阳明居住草庵,环境艰苦,却萌生教化之志。随后,他发现并移居东洞,将其改名为“阳明小洞天”。在移居过程中,王阳明写下众多诗句,表现出他即将“悟道”的心境转变,尤其是“点咏怀沂朋,孔叹阻陈楫”已有后来“圣人处此,更有何道”的韵味与效验。张新国认为,诗文脉络显示:王阳明是在阳明洞悟道、玩易窝证道、《五经臆说》讲道。
张明指出,贵州是500年前阳明心学萌芽和诞生的“王学圣地”,贵州学界在改革开放后经历三代学人的探索和研究,恢复了“黔中王门”这个学派,获得学界公认,今天贵州成为弘扬传承阳明文化的高地,贵州四大文化工程的实施,使贵州走在全国阳明文化转化运用的前列。作为贵州阳明学研究者,张明秉承贵州历代专家学者的一贯观点,力证玩易窝为悟道之地。张明强调指出,学界和民间一直流传的主流观点——王阳明在阳明洞石棺中悟道,其实来源于文献中王阳明“石窝”悟道(玩易窝)的记载,而阳明弟子徐爱将“石窝”写为“石廓”,钱德洪写为“石墎”,历代学人转抄为“石槨—石椁—石棺”,于是演变为王阳明在阳明洞石棺中悟道的传奇故事,特别是明清和民国的传奇小说中大谈特谈王阳明石棺悟道。通过30余处诗文史料证据链的仔细考证,可以在历史文献中看出王阳明从“石窝”悟道(玩易窝)到“石棺”悟道的清晰变化线索。张明还进一步从六个方面进行旁证:第一,悟道必须放下得失荣辱,直接面临死亡的终极体验;第二,悟道必须绝境重生、向死而生,完成一宵觉悟、豁然贯通形上形下世界;第三,悟道必须有圣人经典的理论依据和来源,王阳明悟道的经典是儒家《周易》《大学》,他还写有《五经臆说》予以印证;第四,王阳明和他的弟子历代诗文都记述石窝或石廓悟道此事,指向的是王阳明在这个无名小山洞中面对生死,通过静坐、玩易而悟道的过程,而阳明洞的诗文指向的则是移居、建房、会友、讲学等场景,没有悟道的相关内容;第五,明清至民国时期,历代官员和学者朝拜不断,留下了较多史料,均是追忆王阳明在此玩易和悟道的情景,故玩易窝被列为修文八景之一“玩易奇观”;第六,改革开放后,不少国内外专家都亲临玩易窝,认定玩易窝是悟道之处,因此玩易窝于2006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任健旁征博引,阐述了王阳明在龙场的生活经历和悟道过程,以此证明悟道是在东洞而非玩易窝。他依据《初至龙场无所止结草庵居之》《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》《何陋轩记》《行状》《年谱》《龙冈新构》《朱子晚年定论序》《五经臆说序》,以及乾隆《贵州通志》、嘉靖《贵州通志》、清道光《贵阳府志》、民国《修文县志稿》等文献,还有《朱子晚年定论序》《阳明先生遗言录》《阳明先生行状》《年谱》等史料,指出王阳明初居茅草屋中,后迁至龙岗山东洞,再至何陋轩。他强调,玩易窝的生存环境不适合长期居住,夏天雨水比较多,容易积水,所以不适合居住和悟道。后来,王阳明迁居到龙岗山东洞居住,这个洞穴除了玩易窝之外,龙岗山的洞穴也很多,而这个洞穴不一定就是玩易窝。其耕作的“西园”位于龙岗山下,距玩易窝约两公里,每日往返种菜不现实。另外,《年谱》明确记载悟道前的“日夜端居澄默,以求静一”的静坐引导修炼发生在“阳明小洞天”,贵州历史记载显示也多在“阳明小洞天”悟道讲学。移居东洞后,其所作《溪水》一诗中“悠悠百年内,吾道终何成!”说明在这之前还未“悟道”。而王阳明所著的《玩易窝记》本身及《修文县志》均未提及悟道。据此,任健总结:“龙场悟道”是一较长的过程,大约从正德三年( 1508年) 三月到正德四年(1509 年)九月,并以《五经臆说》的写定为完成标志。其龙场悟道过程具体为:龙场静坐→得格物之旨在心→后以《五经》印证,莫不吻合→遂自信成圣之道在此。
钱明认为,当下讨论王阳明“龙场悟道”的具体地点问题,有两个重要背景:2006年玩易窝与阳明洞同时公布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2015年建成玩意窝遗址公园,后才有了争论。他表示,弄清这个问题,须要先弄清以下几个问题:第一,玩易:弄清这个问题与阳明玩周易有关联。那么阳明研究周易或玩易究竟在何时?在哪里呢?其实阳明来龙场前在狱中就已开始玩易,来贵州的路上也一直在玩易,入黔之路即玩易之路,一路山水,一路玩《易》。第二,悟道:弄清这个问题还须要符合历史逻辑。改课讲题非我事,研几悟道是何人?似乎是在说王阳明自己在贵州的近三年间都在“研几悟道”,即“成己”,而非“改课讲题”,即“为人”。几是周易中的重要概念,“极深研几”出自《周易·系辞上》,研几就是要进入有无之间,显微无间,寂感之间的超越状态,以此克服险境,战胜现实的危难,故阳明研几悟道似乎是在告诉我们玩易窝悟道是符合逻辑的。第三,弄清这个问题可能还与王阳明入黔时间有间接联系。贵州、湖南学者坚持正德二年春抵达龙场,而钱谱、束谱记载是正德三年春抵达龙场。悟道就发生在龙场的半年多时间里,而不是发生于某一时间节点或具体地点上。因此,王阳明实际上是把在龙场驿的日子都视为悟道的过程。也就是说,龙场悟道是个过程,而非一蹴而就瞬间完成的。这也符合人的认识或知行合一的过程。这也是为什么阳明要把东洞称为阳明小洞天,他是想把龙场悟道与早年在绍兴会稽山阳明洞天修道对应起来,从修道道到悟道的过程,也可视为阳明心学的形成过程。钱明总结道,研几即研究周易在来贵州前就开始了,最终悟道是在玩易窝,但并未结束悟道过程,到贵阳后还在继续,故而有知行合一说的提出。
汪建初作总结发言时表示,此次讨论只是一个开始,希望大家更加关注阳明先生悟道后整个人生的改变。汪建初认为,把“悟道”放到儒释道的层面释义,观众的生命认知系统才能开阔起来,阳明心学为什么能成为宋明理学发展的一个高峰?因为它回答了生命的人间存在、空间存在、时间存在。他说:“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,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,不仅仅是对儒家的自信,更是对中华文明巨大包容的自信。”
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,论辩大会圆满落幕。期间,5位幸运观众还获赠孔学堂阳明文创大礼包。
据了解,孔学堂四季论辩大会由国际儒学联合会、光明日报社及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联合主办,光明网协办。自2015年起,通过“春、夏、秋、冬”四季主题论辩的形式,每期分设不同辩题,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,围绕当下社会热点话题,聚焦理论前沿和现实诉求,以中国传统文化视角展开跨学科、跨领域、多角度融合交流的话题探讨和观点思辩,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。截至目前,该活动已举办38场。
来源:贵阳孔学堂
记者 舒锐/文 覃伟/图 赵松 杨晓伟/视频
发布于:贵州省广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